在茶馬古道上,流傳著一個故事……
19世紀40年代的一個春天,麗江一隊木姓小馬幫接了一批貨物,準備運到拉薩。為了完成這筆對他們來說不小的買賣,除了自家的,馬鍋頭(馬幫隊的首領(lǐng)被稱為馬鍋頭)又組織了20匹騾馬共50匹,一切準備就緒。
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了,按規(guī)矩馬幫出發(fā)前要先祭祀的。只見眾神像前,年老的大東巴手持法器緩慢的跳著祭祀舞蹈,幾個小東巴拿著法器一動不動的圍繞祭壇站立著,風把馬幫的旗幡來回吹動著,祭壇前,馬鍋頭帶領(lǐng)馬幫列隊等待著出發(fā)的號令。送行的人都在為馬幫兄弟們祈禱,馬鍋頭年輕貌美的妻子親手給頭騾(一個馬幫里很好的、領(lǐng)頭的騾子)戴上了大圓銅鈴,并祈禱保佑馬鍋頭一路平安。頭騾比別的武雄壯,脖頸的銅鈴不僅大而且聲音清脆,外形還很漂亮,頭頂戴著染紅的牦牛尾纓,臉上有鑲嵌圓鏡的紅面具。
告別完畢,只見大東巴仰望蒼穹突然在祭壇前跪下,大喊一聲、敲響法器,馬幫在馬鍋頭的率領(lǐng)下從麗江城浩浩蕩蕩地出發(fā)了,頭騾披紅掛彩,威風凜凜。馬幫到石鼓遇上大雨,沿金沙江而上,至巨甸岔向維西,這隊小馬幫從來沒有接到過這種大單生意,害怕遇上劫匪所以避開了大多數(shù)馬幫的 線路,冒險從葉枝過瀾滄江溜索進西藏。那時的溜索還是用藤篾扭擰而成,又粗又長,非常危險。其中更難的是騾馬過溜,從捆綁到上溜,很費周折,
溜到對面,有的騾馬已嚇得站立不穩(wěn)。過了瀾滄江、跨過怒江、涉過獨龍江,再經(jīng)過一段無人的原始森林他們就可以到達了素稱“西藏江南”的察隅了。
看著那么多艱難險阻被甩到身后,年輕的趕馬兄弟們喜形于色,這一筆生意太重要,走過這一段原始森林就進入相對安全的地帶,這趟“大”生意也就基本上成功了,似乎已經(jīng)看到了遠處圣潔的布達拉宮,似乎看到了美麗善良的卓瑪姑娘……
由于趕路心切,馬鍋頭疏忽了時間的安排,森林走到一大半的時候天黑了下來,只能在森林里宿營了。在危險地段宿營,只得把騾馬置于中間,二層用貨物圍隔,人守在第三層,并燃起篝火,以驅(qū)趕野獸。吃過晚飯,按規(guī)矩留下一人放哨,大伙圍圈睡下,馬鍋頭看大伙漸入夢鄉(xiāng),檢查了一遍火槍彈藥也睡覺了。
但是,他們終還是沒能逃脫噩運,就在馬鍋頭入睡后不久,一聲槍響,驚醒了所有人,而放哨的同伴早已倒在血泊中,頓時,馬腳子們的喊聲、馬匹的嘶叫聲、帶著驚心動魄的槍聲混成一片,馬鍋頭不愧是經(jīng)驗豐富,先反應(yīng)過來之后一邊拾槍反擊一邊大喊:“打土匪啊!”馬腳子們恍然大悟,都紛紛拿起刀槍,開始應(yīng)戰(zhàn)。
面目猙獰、手持刀槍的土匪不斷逼近。雖然敵我勢力相當,但是因為匆忙迎戰(zhàn)而且被土匪埋伏,很快馬幫已處下風,傷亡十分慘重,看著弟兄們一個個倒下,馬鍋頭既心痛又害怕。這時很多畫面在馬鍋頭腦海中閃過:家里年輕美麗的妻子,到達拉薩后與同胞們分享報酬的喜悅場景,世外桃源般的故鄉(xiāng)麗江……難道都要在這一刻毀滅嗎?!混亂中,馬鍋頭躲到身旁的頭騾后邊,他不甘心就這樣死去,不甘心這樣失敗,不甘心這樣的結(jié)果,他越來越憤怒,手舉長槍瞄準敵人,隨著一聲聲的槍響,土匪一個又一個倒在了他的槍下。可是土匪還是發(fā)現(xiàn)了躲在頭騾身后的馬鍋頭,紛紛朝這邊圍了上來,越來越近,這回縱使有三頭六臂也無處逃生了。馬鍋頭絕望的閉上了雙眼等死……
土匪頭子開槍了,一聲槍響過后,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(fā)生了:仿佛有顯靈,突然間東巴經(jīng)師誦經(jīng)的聲音響起,但是那哪是一般的誦經(jīng)?那是成千上萬個人一起發(fā)出的聲音,震耳欲聾,令人頭暈目眩,聲音在山谷回蕩久久不散。土匪以為是驚動了神靈,驚恐萬分,巨大的恐懼占據(jù)了他們的腦海,叫喊著四處逃竄開來,慌亂中相互碰撞,相互踐踏。
馬鍋頭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。愣了很長時間馬鍋頭才明白是銅鈴救了他一命,原來剛才土匪那一槍正好打在了頭騾的銅鈴上,銅鈴不光替他擋了子彈,發(fā)出的聲音還嚇退了眾土匪。
馬幫回到麗江后,銅鈴救了馬鍋頭的命此事便傳開了,把銅鈴視為有神靈保佑的“吉祥物”。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們更加信奉馬幫駝鈴,銅鈴陪伴馬幫走過了風風雨雨,古道上的人都把銅鈴稱為“吉祥的駝鈴”,所有馬幫的馬都掛著銅鈴。在銅制品聞名的麗江,駝鈴作坊更是由此興起,在茶馬古道繁榮的明清時期,整個茶馬古道上馬幫往來如梭,鈴聲響徹山谷、終日不絕。
馬幫出行前要進行祭拜活動,家人為馬幫成員許下美好的愿望并給頭騾佩戴銅鈴,希望他們一路平安,因此被各族群眾視為馬幫吉祥之鈴的銅鈴又被稱為“許愿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