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離暑云散,裊裊涼風起。處暑已過,天氣逐漸轉(zhuǎn)涼,開始進入冷熱適宜的秋季。但一到秋天,口干舌燥、咽干口渴、聲音嘶啞、口角潰爛等上火的癥狀總是讓人不堪其擾。
提起上火,大家都不陌生,
天氣干燥悶熱的時候,容易“上火”......
熬夜晚睡,睡眠質(zhì)量不好,容易“上火”......
吃東西“管不住”嘴,吃多了...吃撐了...吃錯了,會“上火”......
工作太忙,事情太多,也會“上火”。
可是火到底是個什么東西,卻很少有人解釋的清楚。
中醫(yī)對火的認識源遠流長,內(nèi)容豐富,“上火”在中醫(yī)里頭叫做“陽不歸位”,字面意思比較好理解,就是陽氣的運行沒有做到“該放的時候放,該收的時候收?!?/span>
世界上的萬事萬物,歸根結(jié)底,可以分為兩類:一為陰,一為陽。陰陽是兩種相互對立的能量,它們一正一負,一左一右,一前一后,相互制約,彼此依存。正因為陰陽彼此對立,相互依存,所以才有了天地、日月和男女。
人體雖然復雜,但說到底,也只存在兩種能量:一是陰,一是陽。這兩種能量不斷變化,便有了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。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中說: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治病必求于本?!挂徊俊饵S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,洋洋十幾萬言,其實說的就是陰陽。
上火簡單來說,就是陽氣太旺,陰津不足,導致上火。至于為什么會造成這種情況,誘發(fā)因素多種多樣。
勞倦傷氣
《素問?舉痛論》指出:“勞則喘息汗出,外內(nèi)皆越,故氣耗矣。”大量出汗,津氣也隨著汗液而耗散,人體元氣也隨之耗散,??蓪е缕⑽笟馓?,日久還可導致陽氣虧虛,因此會出現(xiàn)陰火上沖或虛陽外越的虛火癥狀。
有的人長期熬夜、陰液耗損,表現(xiàn)為陰虛火旺的虛火癥狀,虛火導致的上火多在疲勞后出現(xiàn)牙齦腫痛、口腔潰瘍等癥狀。
夏季
夏季比其他季節(jié)更容易發(fā)生上火。根據(jù)中醫(yī)的理論,夏季屬火,自然界的陽氣較為旺盛,按照中醫(yī)天人相應(yīng)的理論,一年之中人體陰陽的變化規(guī)律,人體陽氣在夏季也是較為旺盛的,所以這時容易出現(xiàn)一些中醫(yī)的火熱證候。
肝氣郁結(jié)
中醫(yī)認為,肝具有疏泄的功能,如肝之疏泄功能正常,則人體氣機條暢,氣血運行正常,心情舒暢,身心健康。肝臟喜條達而惡抑郁。如若肝氣疏泄不及,則會導致肝氣郁結(jié)。精神緊張??蓪е碌母螝庥艚Y(jié),郁結(jié)日久則可化熱化火,出現(xiàn)各種上火癥狀。
脾胃失衡
飲食因素如過食羊肉、酒、辣椒等高熱量、刺激性的食物,也是上火重要的誘因。羊肉屬于肥甘厚味,攝入過多,不宜消化,容易形成食積,食積又容易化火。另外,瓜子、花生等炒貨也會導致上火,這些食物大都屬于溫熱性質(zhì),經(jīng)過炒制溫燥之性更強,更傷脾胃。
脾不但能運化食物、輸送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,還對血液具有統(tǒng)攝作用,脾虛時會影響身體的氣血運行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陰津,就容易誘發(fā)上火。
那么上火該怎么辦?滋陰、引火歸元!這句話怎么理解呢?就是讓陽氣去它應(yīng)該去的地方!
我們先了解什么樣的狀態(tài)才是一個正常的人?陰在上,陽在下。陽氣上升,陰氣下降,從而達到“上陰下陽”陰陽相交之象,尤如晴朗的天空一樣,天上風輕云淡,地面綠樹成蔭。人亦如此,上陰下陽,元陽充足,頭目清醒,人就充滿了活力。
那如何才能讓持續(xù)滯留在上焦的陽氣,轉(zhuǎn)移至下焦呢?
清?羅東逸《內(nèi)經(jīng)薄議?足少陰腎藏病論》中的“水暖而龍潛,水寒而龍起”也是很好的解釋。這是一種擬人化的思考,浸于與人體體溫相同的暖水中自然更舒服,水太熱或太寒均為所惡。所以,扶陽抑陰來治浮火,以羅氏的解釋為:“水暖而龍潛”。其實,以補陽來治龍火之患,其實在《傷寒論》中早就應(yīng)用了。
灸哪里引火歸源?涌泉!《靈樞?本輸》有:“腎出于涌泉,涌泉者足心也?!庇咳獮槿梭w諸穴的下方,少陰又為人身六經(jīng)之里。張隱菴注:“地下之水泉,天一之所生也。故少陰所出,名曰涌泉?!弊闵訇帪槟I經(jīng),主水,水居下,此猶天一之水由至下涌也。
涌泉穴在哪里?
在足底部,卷足時足前凹陷處,約當足底第2、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/3與后2/3交點上。
如果涌泉穴溫暖,人體至陰部位得陽而充,陽氣充足則引力增大,上部的陽被引就下而歸源。火一歸源,猶如地下的水泉被蒸動,則腎經(jīng)之氣如源泉之水,涌出而灌注周身,氣行則水行,真正地做到了水津四布。所以用百草御泥灸涌泉常能讓人產(chǎn)生滿口甘津,這是人體水泉上涌的征兆,也是火降水升,上下交泰的佳征。推搓涌泉穴由摩擦而產(chǎn)生熱感也有這樣的效,所以“搓腳心”也成為流傳已久的降火的保健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