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大家談談痰,說到談很多人就說了,痰不就是人體呼吸道的一種分泌物,感冒了就會吐痰,這有什么好談的?
其實不然,中醫(yī)學中的“痰”包括“有形之痰”和“無形之痰”。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。無形之痰是指人體水液代謝障礙形成的病理產(chǎn)物,中醫(yī)有“百病皆由痰作祟”的說法,痰阻滯氣機,致病后纏綿難愈,很多怪病都與之相關,中招的人也不在少數(shù)。
說道痰就不能不提一下濕,中醫(yī)學認為,痰是人體水液代謝出現(xiàn)故障的產(chǎn)物。濕聚為水,積水成飲,飲凝成痰,痰的產(chǎn)生多由外感六淫、飲食所傷及內(nèi)傷七情等,引起肺、脾、腎各臟氣化功能失常所致。肺主治節(jié),若肺失宣肅,津液不化,則可凝聚成痰;脾主運化,脾胃受傷,運化無權,水濕內(nèi)停,則可凝聚成痰;腎司開合,腎陽不足,開合不利,水濕上泛,亦可聚而為痰。由于痰的生成原因不同,所以有寒痰、熱痰、濕痰、風痰、郁痰、頑痰之異。痰熱互結,則為熱痰;寒痰互凝,則為寒痰;痰兼濕象,則為濕痰;痰兼燥象,則為燥痰。
其中脾為生痰之源
脾臟怕受困,一是氣困,二是濕困。脾臟相當于全身氣機的樞紐,負責水谷的轉(zhuǎn)輸。如 慮過重,耗傷元氣,則生氣不布,困厄脾陽;如久居濕地,外濕內(nèi)侵,則津液轉(zhuǎn)輸不利,困厄脾陽。
脾陽困厄,則水濕凝滯成痰,痰濕以已,上輸于肺。同時,脾亦受痰濕之困,愈加重氣困,兩因相纏,則脾愈虛,痰愈盛。脾生之痰,痰色白稠厚易出,仿佛有從咽喉滑入口中之感,不需用力咳出,常稱此為濕痰嗽。
肺為貯痰之器
肺主呼吸,調(diào)節(jié)氣的出入和升降。當邪氣侵襲肺時,容易導致肺內(nèi)的津液凝聚成痰。痰雖從肺出,但中醫(yī)認為,咳痰,非肺之象,而是水行不利之象。咳嗽即為風不調(diào)之象,咳痰即為水不調(diào)之象,均非肺之獨病,而是與其它臟腑密切相關。
腎為生痰之本
因為脾陽根于腎陽,腎陽充足是脾陽健旺的根本。而脾陽健旺是正氣內(nèi)存的根本,正氣內(nèi)存則是邪不可干的提高/增加。所以,在健旺脾陽的同時,要考慮是否存在腎陽不足之象。
那么如何清痰呢?
常按豐隆穴?桃始華
豐隆歸屬于足陽明胃經(jīng),為足陽明胃經(jīng)別走足太陰脾經(jīng)之絡穴,具有疏經(jīng)活絡、化痰定喘、清熱通腑、健脾和胃的作用,是治痰疾之要穴,無論有形之痰,無形之痰均可治之。
命門穴?桃始華
女性手腳冰涼,老年人關節(jié)怕冷,男性尿頻尿急等都屬于中醫(yī)里所說的“命門火衰”之相,用泥灸灸此穴位,可緩解類似的陽虛癥狀。命門穴位于人體背后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,取穴時采用俯臥的姿勢,可以在命門穴上敷上泥灸,循序漸進地施灸,熱度以自己適應為度。
解溪穴?桃始華
解溪穴位于小腿與足背交界處的橫紋凹陷處,屬于足陽明胃經(jīng)穴,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,在此穴施灸對解除下肢的水腫,以及因由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均有合格的作用。
印堂穴?桃始華
印堂在兩眉頭的中間;有明目通鼻、寧心安神的作用。印堂是一個人精氣神聚集的地方,灸后可以快速地疏通氣血,讓面部恢復光澤;有延緩衰老、駐顏回春的作用。更重要的是遇到生活上的心煩事,灸這里可以有豁然開朗的作用。
膻中穴?桃始華
膻中穴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。是我們的“出氣穴”,灸膻中穴,天天都有好心情。膻中歸屬任脈,臨近乳房,是防范乳腺系統(tǒng)相關疾患必用的穴位,故為“婦科要穴”之一。
足三里?桃始華
足三里是胃經(jīng)上的主要穴位之一,燥化脾濕,生發(fā)胃氣,具有強壯作用,為人體保健要穴。中醫(yī)認為,脾胃為后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五臟六腑賴之充養(yǎng),是生命的根本。灸足三里,可促進氣血運行,起到溫中散寒、化瘀消腫的作用,并能健脾補胃,增強正氣,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,從而發(fā)揮其防病強身的作用。